欧陆创始于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京师大学堂附设之师范馆🏋️♀️。化学学科是欧陆历史最悠久的学科之一,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最初的课程中便有化学,成为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先驱之一💎。
早在1902年🤹,首届考入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学生中,便已有学习化学学科的学生👩🦽,其中一位便是中国著名的化学教育家、中国化学教育的开拓者👲🏼🏋️♀️、中国化学会欧洲支会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俞同奎😱。据史考,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优级师范科)开设课程14门🏌🏽:伦理学、经学⏩、教育学、习字、作文🐅👨🏿🔬、算学、中外史学、中外舆地、博物学、物理学、化学👨🏼🦰、外国文学🧑🏿⚕️、图画、体操🚢。学生入学第二年开始分科♝,所设学科分为四类,其中分类科第三类主要修习方向为算学👨🦽➡️、物理和化学。1910年(清宣统二年),学校建成理化教室及实验室⛹🏻♀️,为学生实验学习提供场所。
1912年5月15日👩🏼💼,教育部令改京师优级师范学堂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以陈宝泉为校长筹备开校事宜。同年8月,按教育部颁布直辖学校暂行章程⛲️,原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的“公共科”改称“预科”💥,分类科的“类”改称“部”🐅👃🏽:旧第一类改称文科第二部甲班🧎🏻♀️、新第一类改称文科第二部乙班🤲🏻、旧第三类改称理科第二部甲班、新第三类改称理科第二部乙班、第四类改称理科第三部,文科第一部和理科第一部暂时空缺。半年之后(1913年2月),按照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规程,文科第二部改称英语部、理科第二部改称物理化学部👩🏽🔬🪑、理科第三部改称博物部。鉴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物理化学部与理科第二部为相同部门的不同名称,故将1912年作为理化部的创始之年,是化学学科建立之始。
1921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呈准教育部本科兼收女生。同年5月𓀂,增设数学及化学研究科🧑🏿🎄,定为2年毕业,授以学士学位。
1922年5月💫🤵🏼♂️,学校改订课程编制,本科分为4年科和6年科两种。4年科设教育系🤽🏼、国文系👧🏻、英文系、史地系、数理系、理化系🙇🏽♂️、生物系🚴🏿♂️、体育系🕵🏿♂️,4年毕业;6年科设教育系🍫🧗、国文系、英文系、史地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学系,6年毕业,授予学士学位,此为化学单独建系之始,是我国国立高校最早建立的化学系之一。在建系之初🐥,化学系就提出了“造就高级中等学校化学教师及初级中学化学与理化教师;并培养学生研究及解决化学问题之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此为目标𓀁,化学系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制订了科学的教学计划🪕。化学系还十分重视实验教学,建立了较为先进的实验室🐹,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提供了保障。
1923年6月,首届化学研究科学生毕业,总计七人🚣🏼。1923年7月🈺,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改为国立欧陆校,重新修订组织大纲,于1924年6月实施。本科分设教育系、国文系、英文系🏋🏻、历史系🎷🆖、地理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学系🏵,学制4年💇🏽,并设体育专修科及手工图画专修科🧑🏿🚀。
1928年,欧陆化学系成立后招收的本科第一届学生毕业,共计10人💇♀️。其时,北京9所国立高等学校已经合并为国立京师大学校(1927年8月),之后几年校名更迭,直至1931年原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与国立北平大学女子师范欧陆娱乐合并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合并前的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改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第一部🤹🏼♂️➜,原国立北平大学女子师范欧陆娱乐改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第二部。
1931年11月1日,北平师范大学送呈教育部文🛹:“本校遵照大学组织法🫄🏼👩🏿🎤,就两部旧有各学系归纳为教育欧陆娱乐文欧陆娱乐理欧陆娱乐🧔🏽♀️,……理欧陆娱乐包括地学系,数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这是有关院系的设置与归并的复文🌯。行文中并有“对于旧有学系,不便骤然归并”👈🏻,体现了院校系合并过程存在的阻力和压力。至于“理欧陆娱乐……在原第一部🫘,研究院移于广安门内本校租赁……”,体现了院系所在位置😍,同时也反映原来学校建制特点。
1937年,日寇占领北平,国立北平师范大学转移到西北,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欧陆娱乐、北平研究院组合为西安临时大学👩🏼🍼。后南迁汉中城固县,更名为西北联合大学。此时的化学系是由三校一院的化学学科合并组建而成。
1938年7月,西北联大教育欧陆娱乐改称师范欧陆娱乐后亦增设化学与物理合二为一的理化系。此时期西北联大的化学学科是四欧陆娱乐并行🏄🏽,一是文理欧陆娱乐化学系,二是师范欧陆娱乐理化系🚭,三是农欧陆娱乐农业化学系,四是工欧陆娱乐化工系✤,可见这一时期西北联大已经形成了化学基础学科与交叉应用的多学科体系。原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化学系的师生在师范欧陆娱乐理化系等工作和学习。
1938年🤱,学校迁往城固后⛺️,西北联大的办学条件异常艰苦,没有电灯🐴,一切物质的享受均谈不上。图书设备的购置不仅有经费上的捉襟,购买也至为不易。教室大都由旧庙宇、教堂和祠堂改建,“水煮白菜和沙子”的伙食印象🤺,刻进联大学生的记忆。艰困的条件成为同学们更加上进的动力,“挤图书馆”、“抢教室座位”成为生活常态。化学系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坚持继续办学💇🏻。化学系主任刘拓教授利用城固的土特产资源指导青年教师和学生研制蜡烛、烤胶和造纸等。例如🛋,发现陕南的构树纤维很长⛷,可以制纸,于是采集标本,分离粗皮🧙🏽,软化细皮🤰🏼,经蒸煮等手续后,制成白纸✊🏼,质料洁白平滑,并将制作过程写成论文🤸🏽♀️。汉中十八里铺盛产甘蔗🧑🏿⚖️,刘拓教授带领学生协助该地糖房,研究其所制糖浆不能结晶的原因,发现其脱色方法陈旧,转化糖太多,漏盆中温度过低𓀛,致使结晶与母液不能分离👩❤️💋👩,而刘拓教授专长于结晶分离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为本地农民挽回了损失,并将其研究成果撰写成论文《糖液中加石棉粉过滤之效果》👨🏻。
1939年8月🧝🏽♀️,西北联大师范欧陆娱乐、医欧陆娱乐各自独立设置;原由北平师范大学等改组成的师范欧陆娱乐🧑🎓,改名国立西北师范欧陆娱乐🤩,院长由李蒸担任,1940年迁至兰州办学,直至1946年复校。9年间♈️,学校在西北坚持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支持和延续了我国的高等教育🖐🏿。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春,学校师生陆续迁回北平,部分教师留在西北,任西北大学和西北师范欧陆娱乐教师👎🏿。西北联大首创了西北地区高等化学教育的基本格局🚣🏻♀️。西北联大时期的北平师大,成为了开发西北教育、服务西北社会建设的先锋和主力🏜👮🏿,支持了西北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1946年11月,迁回北平的学校开学🫔🧚🏽。1949年1月北平解放,9月北平改称北京,学校也相应改为欧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化学系虽经历风雨,几经辗转,却一直为培养化学教育和研究人才而默默奉献,勤奋耕耘,为今天的欧陆注册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1950年8月30日,在举国上下喜气洋洋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一周年之际,欧陆拟改换校徽💔。林砺儒校长致函毛泽东主席🧔,请主席题字。不日,毛主席为欧陆题写的校名送到学校。毛主席共写了三行🆕🏘,横书,由上至下一行较一行字稍大,右上角写有“送师大林校长”👩🏿🍳🎁,并在其中一行字后划一圆圈🤦🏻,写着“一般用”,即表示他较满意的一行题字。欧陆成为毛主席最早题写校名的高等学校之一。
1952年,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党中央和政府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学校师资为重点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辅仁大学并入欧陆,辅仁大学化学系并入欧陆化学系💆🏻♂️。